“一個月前,我從敦煌研究院來到了故宮博物院,非常榮幸能夠為兩處中國最偉大的世界文化遺產服務。同時,也非常欣慰,我們這兩處世界文化遺產的管理機構在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和管理過程中始終與數字時代緊密相連。”在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數字海絲分論壇上,剛剛履新故宮博物院院長的王旭東在發(fā)言中表示。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這是王旭東以故宮博物院院長身份出席的第一個正式學術活動。發(fā)言中,王旭東剛還介紹了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在數字化方面的探索,并表示數字時代給文化保護領域帶來諸多機遇和挑戰(zhàn),他愿意與社會各界甚至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積極合作,共同把世界文化遺產地和博物館的數字化水平提升到一個新高度。》》》點擊進入專題
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發(fā)表題為“數字時代 數字故宮”的主題演講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張相成攝
王旭東首先介紹了敦煌研究院和故宮博物院數字化進程的探索。據他透露,上世紀90年代初,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的樊錦詩提出了“數字敦煌”的想法,即用計算機來存儲和再現(xiàn)莫高窟的文物遺產。在國家文物局、原國家科委、甘肅省科委等相關部委的支持下開展了7年多的探索,但效果并不滿意!安贿^給我們很多啟示,”王旭東表示,那個年代,很多技術還不能滿足文化遺產數字化的眾多需求。不過正是因為了解到困難在哪里,所以他們緊盯技術發(fā)展趨勢,在20世紀末,大約1998、1999年,隨著數字技術迅猛發(fā)展,敦煌研究院和故宮博物院都抓住了契機,“文物數字化”的進行加快。
王旭東表示,當今是數字時代,是物聯(lián)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受到關注的時代,也是AI等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的時代。如今,全國都在探索如何根據不同文物遺產的不同特征,根據各機構的人才儲備和能力將數字技術與文化遺產緊密相連,這也是這個時代對文物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實際上,今天的故宮已經是與數字時代緊密相連的一個文物遺產地,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我們的網絡已經覆蓋90%以上的區(qū)域,我們180多萬件文物的完整目錄已經公布出來。”雖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王旭東同時表示,故宮的數字化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整個建筑面積的3D建模,還有很多文物需要通過數字技術,更好的為觀眾,甚至是不能親自到故宮的觀眾們服務!拔覀兺ㄟ^各種各樣的數字技術能夠真正的把我們的文物保護好、研究好、管理好,沒有數字技術,很多文物保護研究和傳播都無從談起。”他還透露,故宮希望可以緊緊抓住5G技術的機遇,從基礎網絡建設到數據采集、傳輸、管理及應用等方面,都有一個很大的提升。
“所以頂層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把數據和文物遺產的特點結合起來,開發(fā)出適合每一個世界文化遺產地和每一個博物館相適應的數據網絡體系(是非常重要的)!
王旭東還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現(xiàn)在受到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文物領域同樣要關注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思考如何把人工智能技術與文物保護、文物管理、文物的傳承利用等結合起來,甚至應用到文物保護和修復中,并于游客和觀眾建立聯(lián)系。“我們的管理必須精細化,讓游客有一個很好的參觀體驗的同時,將文物的傷害降到最低!
“數字時代給文化保護領域帶來諸多機遇和挑戰(zhàn)。我們愿意與社會各界,尤其是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相關機構合作,共同把世界文化遺產地和博物館的數字化和數字利用推到一個更高的高度!蓖跣駯|最后表示。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yè)頻道>>>>>
(責任編輯:
成琪
)